网上有关“善本的学术观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收藏家协会的理事成员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在日本“发现”钓鱼岛前的数百年间,中国早已发现、命名并使用着该岛,且将其纳入到中国的海防体系之中。1840年后,中国进入多事之秋。尽管面临着多重困境,但中国依然保持着对钓鱼岛的管辖权。已经公开的日本资料表明,日本对于中方已经发现并命名钓鱼岛诸岛并非毫无所知。
1885年9月22日冲绳县令西村舍三在呈内务卿山县有朋有关钓鱼岛建标的密报中说道,这些无人岛“与《中山传信录》记载的钓鱼台、黄尾屿和赤尾屿应属同一岛屿”,清朝册封使船熟知这些岛屿,并已命名,作为他们往返琉球的航海标识。
钓鱼岛战略价值:
钓鱼岛列岛均为无人岛,处于中国与琉球之间琉球海槽。在大陆架划分上,中国和日本是相向而不共架的大陆架,由冲绳(琉球)海槽分隔,但钓鱼岛位于冲绳(琉球)海槽的西侧上沿。
一旦日本拥有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不只是占领钓鱼岛列岛,而是让其领土踏在中国大陆架上,中日就变成了相向而共架的大陆架。
从军事地理学角度看,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有着十分重要、但并不为人多知的军事价值。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这一串岛屿的中段,我东海方向的正面,正好是琉球群岛和台湾岛,它们加上日本九州岛使我东海海区与太平洋分隔。
人民网-钓鱼岛是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厘清钓鱼岛问题④)
顾 问:李学勤 杨伯达 沈 鹏 徐邦达 罗哲文 耿宝昌 廖静文 沈庆林 闫明复 崔乃夫 邹瑜 郑欣淼 吕章申
范 曾 杜廼松 张汉兴 黄 新 沈善文 纪海亮 张训彩 王金水 席小平 龚焕文 何乃华 陈二曦 熊光楷等
会 长:罗伯健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晋英
副会长:石肖岩、周德田、肖燕翼、黄河浪、高可、严昌雄、曹春风、韦嘉(女)、崔新未、叶星生、郭正英、杨土金
会长助理: 姚兆
常务副秘书长: 彭德骏
分支机构
书画收藏委员会
顾 问:熊光楷、袁熙坤、张振宇
主 任:张忠义
副主任 :刘胜利、张宝乔、张怀彬、林中阳、刘新岗、张永金、 张新宽、谢坚、施鸿
秘 书 长:张忠义(兼)
委 员:刘心亮、王树仁、高风、任群发、曹钧、刘宇新、李志远、 郭 琤、程家仓
陶瓷收藏委员会
名誉主任:张宁
顾 问:耿宝昌、李知宴、李辉柄、赵青云、闫夫立
主 任:荆志忠
副 主 任:黄效东、许明
委 员:刘久正、许渭、陈士龙、杨得志、朱震、王非忒 华国良、 刘洋、郭志宏、姚炜曾、余绍尹、幸永乾、李连昌
钱币收藏委员会
顾 问:王世宏、于恩和
主 任:韩守一
副主任:李军、张扬
秘书长:李军(兼任)
副秘书长:王春利、李键铭、王静美、贾晖、刘飞燕、殷敏、卞一冰
委员:夏峻、张宏志、陈文博、梁浩、朱超麟
赏石收藏委员会
名誉会长:白立忱(全国政协副主席)、寿嘉华(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马启智
高级顾问:王仲夫、周克玉(上将)、李景(上将)、陈秀(中将)、刘华秋、文怀沙、兰天野、
、冯少康
顾 问:王金水、徐伟崇、唐正安、沈宽、张原、马占瑛
会长:何光
常务会长:陈西
副会长:黄林冲、张美云、文 甡、陈少华、梁向阳、庄伟才、 丘秀敏、刘 建、高万金、柴宝成、王国俊、梁伟岭、王长河、惠学耕、胡社军、李 群、胡志刚、毕傲霜、 朱旭佳、权治中、周川人、张建升、李 军等
副秘书长:李涛、刘友谅、魏岩真、贾少奎、石忠、陈实
玉器收藏委员会
顾 问:彭祖意、宁玉新、胡正文、朱震、黄绥生、王伟、杜西亮、傅其运、董聚福、裴力、张友来、朱文灿
主 任:姚政
秘书长: 蔡冬春
副主任:黄效东、应伟达、隋立川、王保山、韩剑军等
副秘书长:吴庆明、任楠、方聪、戴双、曾惠华、张英春
委 员:陈逸民、夏德武、张明、金鸣、韩巍、杨跃、张帆、孙庆十、韩连国、钱益中、沈春祥
红色收藏委员会
顾 问:侯磊、蒋自伟、樊建川、刘炳义、王兆连、王光胜、 张方
主 任:纪玉成
常务副主任:李岐山
副主任:马京军、马志方、王金平、王玉利、牛双跃等
秘书长:李岐山(兼)
第一副秘书长:洪荣昌(兼)
副秘书长: 王春虎、王连生、冯刚、闫新龙、刘日进、刘明际、 刘德龙、刘松林、刘平、阮厚新、李洪涛等
委 员: 马文年、王建民、王小兵、王洪、王存、王希禄、叶松、沈伟民、吴忠、杜国生、赵建欣等
联络部部长:何长海(兼)
理论研究室主任:黄淼鑫(兼)
徽章部部长:王金平(兼)
雕塑摆件部部长:王光胜(兼)
票证部部长:洪荣昌(兼)
红色收藏鉴定中心主任:纪玉成(兼)
票证收藏委员会
顾问:韦力
主任:蔡援朝
常务副主任:刘培君、范德月、吴力新
副 主 任:王安林、王远明、王泗红、宁 泽、刘克兢、孙守军、 余谷峰、吴 昊、李 俊、杨京明等
秘 书 长:季晓农(兼)
常务副秘书长:邓 林
副秘书长:马爱民、王建明、石言强、阴岭山、单保民、林振方
委 员:方 兴、王清丰、王 麟、付建祥、刘中峰、刘 丰、 刘 东、孙 玮、师清海、朱忆青、何 季、
吴远斌、吴炳炜、宋为平等
书报刊收藏委员会
主任:李润波 、 执行主任:彭令
副主任:冯建忠、冯艺、杨翔飞、刘昌年、苗世明、詹洪阁、刘根泉、
蒋含宇、王必成、张迪杰、王律、王希宏
秘书长:彭令(兼)
副秘书长:夏群、王希宏(兼)、姚家康 、瞿永发
委员:卢慧杰、姜小平、顾新辉、郝绍华、吴耀军
古籍研究中心主任:彭令(兼)
报刊研究中心主任:冯艺(兼)
事业发展部财物监理:夏群任部长(兼)
网络部部长:张迪杰(兼)
扑克牌收藏委员会
主 任:李维刚
常务副主任:周兴源、刘弢
副 主 任:牛双跃、姜海、毛健强、林如海、季成保、赵玉学、 杨旭超、杨春山、田中等
资 深 顾问:吕光平、吴津生、陆水平、白永宁、麦建华
委 员:冯辉峰、凤山、蒋正明、李传统、刘福长、孙运全、赵忠堂、朱 辉、朱竼棫等
文房之宝收藏委员会
顾 问: 张淑芬 蔡鸿茹 黎 铿 刘克唐 张庆明 胡中泰 金 彤 黄 新 等
常务副主任: 席洪义
副 主 任:王云龙 叶顺 叶浓 火来胜
委 员:许登云 王俊虎 裴建华 李哲伟 曹 增 张伟强 汪向群 晋王平 唐振香 傅志德 曹隽平 王鸿葆
工艺品收藏委员会
顾问:彭德骏、郭军
主任:万格格
副主任: 杨文华、肖文江、沈锦丽、刘学锋、洪 军、张春生、陈志忠、 王雄伟、王振宇、唐林华
秘书长:肖文江(兼)
副秘书长:原启长
古典家具收藏委员会
顾 问: 杨家驹 舒 乙 马未都 胡德生
主 任:陈代明
常务副主任: 陈明青
副 主 任:陶志侠 黎泰麟 黄效东 伍炳亮 马有林 连铁杞
秘书长:陈代明(兼)
体育纪念品收藏委员会
主席: 李祥
副主席: 朱敏、张春会、卜音珂、王少腾、匡皓、侯琨
秘 书 长: 朱敏(兼)
民族艺术品收藏委员会
主任:孙欣
副主任:丁建南、王治国、王宗泉、 刘锦升、李宝平、李岚、杨华勇、张德海、陈梅铭、纪宇、林淑蓓等
秘 书 长:孙欣(兼)
副秘书长:刘守海、刘敏、华国良、张忠华、陈炳锁、余皖生、范泽宏、周素琴、律海明等
办公室主任:范泽宏(兼)
办公室副主任:刘莲
烟酒茶艺收藏委员会
名誉主任:彭德骏(兼)
顾 问:李景、单大德、黄万荣、王爱堂、崔新未、赵荣璧、
雷从云等
主任:王邦华
常务主任:胡建林
副主任:叶世洪、陈鹏飞、程选民、都本基、钱锋、崔绍松等
汽车收藏委员会
主 任:雒文有
副主任:段维连
秘书长:杨益军
紫砂艺术收藏委员会
负责人:周德田
常务会长:王向功(负责紫砂收藏)、瞿军强(负责宜兴紫砂)
副会长:汪荣荣
秘书长:王光辉
国际艺术品交流委员会
顾问:金旭、孙旭光、于振国、佘运高、程玉华、李国华、陈泰夏、郑玉衡、王联章
专家组组长:孔祥星
专家组成员:曹欣欣、张广文、赵宜明、刘静、王培根、Philip Tinari、马海鹏、吕淑玲
主任:王竹
常务副主任:田善亭
副主任:黄文叡、陆昕
秘书长:徐松梅
东方艺术部部长:王竹(兼)
国际合作部部长:田善亭(兼)
西方艺术部部长:黄文叡(兼)
信息资讯部部长:陆 昕(兼)
办 公 室 主 任:徐松梅(兼)
南京鬼市位于南京的王府大街南端到朝天宫门外,俗称朝天宫鬼市,一般在周六、周日的晚间开市,到早上的七点左右便自动散市,近些年由于网络上的宣传,朝天宫鬼市成为了一个十分神秘的去处,吸引着众多旅游爱好者前来猎奇和探秘。
朝天宫鬼市多以售卖旧书为主,间或有商人售卖所谓的古玩与文物,但这些古玩与文物的真伪尚有待考证,如果没有较高的文物鉴别功底,要入手这些物件还是小心谨慎些为妙。
朝天宫鬼市中的旧书交易被称为“捡漏”,意为旧书市场中鱼目混杂,能淘到珍品就像“捡漏”一样需要极好的运气,而事实上确实有许多人在鬼市上“捡漏”成功,使得朝天宫鬼市在民众的心目中愈加显得神秘莫测。
最为著名的“捡漏”案例来自一位自称“彭令”的朋友,他在鬼市上淘到了一本古代抄本,书中描绘的是清朝文学家沈复的出行记录,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记载了渔民在钓鱼岛祭海的过程,从侧面有力的证明了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一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事件经媒体曝出之后,南京鬼市顿时门庭若市,大家纷纷赶来淘宝“捡漏”,朝天宫鬼市大有成为南京文化交流中心之势,面对蜂拥而来的游客,有关部门将鬼市搬迁到了现在的地址以方便管理,朝天宫鬼市也由此揭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总而言之,南京的鬼市完全能满足游客们猎奇、探秘的需求,但同时各位游客也应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淘到心满意足的物品而不至于被坑。
在元代是最先对善本的开发与推广,“善本”原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对善本的概念不断完善,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三性”、“九条”说。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孤本”指的是仅存一本的图书,也包括仅存一份的某书的某种碑刻的旧拓本和未刊刻的手稿等。现存世界最早的印刷品——唐代印刷的《金刚经》,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说《后水浒传》,都是孤本,因而身价极高。由于孤本只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为人所重。正因为此,有的人不惜假造“孤本”以欺世盗利。《世载堂杂忆》中载:杨守敬住武昌时,藏有宋刻大观年间《本草》一部,因此书为孤本,价值昂贵,引得时人觊觎。邻人柯逢时以高价代售为名,将此书借看一昼夜。书借到手后,柯逢时全家上阵,一夜之间把书全抄了下来,次日还书时,柯说“这书并不珍贵,市场上已有刻本可见。”几个月后,书肆上果然有《本草》出售,杨守敬方悟被骗,于是“恨之刺骨,至移家避道,终身不相见”。“珍本”指的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的书籍或文学资料。如罕见的革命文献、极有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等。珍本贵在“难得”,所以国内所存较早较稀有的原拓版本,就是稀世珍本。孤本属于珍本的范畴。祝您生活愉快,谢谢提问?
善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
具体的标准,历代学者、藏书家都提出过不同的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张氏解释善本之义有三:
一曰足本,无阙卷,未删削。
二曰精本,精校、精注。
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其中一、二条是从图书内容和校勘的角度提出的,第三条则从版本产生年代的角度来讲。现代的版本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善本的“三性原则”,即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
善本: 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纂,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善本简论
一:什么叫善本
善本的最初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误的书本。
汉朝人已经说到。『汉书-河间献王传』有云:“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朱弁『曲洧旧闻』说:宋人“穆伯长好学古文,始得韩、柳善本,欲二家集行于世,乃自镂版,鬻于相国寺。”
叶梦得『石林燕语』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
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
宋人对善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凡书籍必须精加雠校方为善本,否则便是俗本、劣本。”
明清两代学者对善本的界说大致与宋人相同。
清-张之洞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准,比较合理。
张之洞『书目答问-輶轩语-语学篇』:
“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
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
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钱塘丁丙对什么是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丁丙四例,略足本,而特标旧校于精本,特指明刊,实较张氏所标三义,更为精到。
二:善本的衡量、评价标准:“三性”、“九条”。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最早出现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 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书,唐以前没有发明印刷术,用刀笔刻写笔刻在竹简、缣帛、纸和羊皮上。唐发明了模印法后,宋的雕版印刷已经非常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印书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作坊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存在种种问题。宋代是版刻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对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比埃及和西南亚更早一些。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着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
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 "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楚人说河间献王得善书,秦焚书后很难从民间收到好书,这大概是“善本”的原始起源。但这与后来收藏界的善本概念有所以不同。
最早出现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 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书,唐以前没有发明印刷术,用刀笔刻写笔刻在竹简、缣帛、纸和羊皮上。唐发明了模印法后,宋的雕版印刷已经非常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印书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作坊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存在种种问题。宋代是版刻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对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雕版印刷前的简册、帛书、纸抄书,之后的活字印刷书从原始意义上说都不能说是善本。但是现在也有人将泥、木、铜活字印本、几色套印本、绘图本以至用短版、拱花方法的印刷本中的精品也叫善本,这已经被很多人接受。比如雍、乾两朝因大兴文字狱毁禁而幸存下来的非版刻书籍,太平天国印制的书籍,经名人批校、题识和书跋古书,稀少珍贵的手抄本等等。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着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水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着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着作,这些着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着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着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着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着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着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着作。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着作,把儒家着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着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着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着作之外,一般科技着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着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着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着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人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善本:凡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称为善本。善本有三大性质:因其年代久远而有"历史文献性",书籍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板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过去私人藏书家,每得到一珍本,即依样重抄作为副本保存,被转抄的图书就被称为正本。现在把政府间的文件,以及国际文件的正式签署本的复本称为副本,作为通用善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古代拓碑帖以及图书的旧刻本等,通常也称为善本。
孤本:指在世界上仅存一份图书、资料。通常也把在世界上仅有一份流传的图书的某一刻本(尽管此种图书还有其他刻本流传)、未刻印的手稿、仅有一份的碑贴的旧拓本称为孤本。
关于“善本的学术观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