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高二语文试卷中国人的山水观选择题(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词---> 高二语文试卷中国人的山水观选择题(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诗词
发布时间:  2024-03-03 点击:  493 次

高二语文试卷中国人的山水观选择题

网上有关“高二语文试卷中国人的山水观选择题”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山水画兴起的原因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7.D(答案解析:本题考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信息筛选。正确选项为D。A.是第1段内容的转述,将语序稍加调整,与原文一致。B.是2、3段部分内容的整合,正确。C.把第5段末一句和4段末一句整合起来,如果联系起来看会看出是合理的。D.强加因果。前半句已经说是“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只能证明有“超常的能力”,而不能说明保护氏族的作用,何况这一摆塑是否“原龙”还不一定)

8.B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正确选项为B。本选项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一句,被改成“玉猪龙和鱼龙”“ 相互渗透”,混淆了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因此是错的)

9.A (答案解析:本题考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正确选项为A.该项以偏概全,对照第⑦段“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的话来看,应该还有“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以外的意义。)

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并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也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

古人也早已给出“天人合一”的答案,“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1、山水画卷,体现大众生理上的庇护:人为了生存需要取食、繁衍后代,所以,靠安全的栖息地以及防御庇护的手段获取生存有利的资源。长此以往,人的生存发展对人居环境的选择做出优劣评价,并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良好环境。选择可庇护、捍卫的领地,安全、稳定的生产条件是建造聚居环境考虑的原则。

2、山水画卷,体现心理上的可游可居: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山水观、环境观、审美观与中国山水画不谋而合、相辅相成、互为体系,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考虑。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在山水组合间充分展现了“道游于艺,艺合乎于道”“居——游”在构图中的画中视线、“线性的画面结构”;“高远”、“平远”、“深远”的空间;“以大观小”的山水法则;以亭台、楼阁、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号(如塔、庙等)。

扩展资料

构图

《千里江山图》画卷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成功地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主题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绵延的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连贯。

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贯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灵活地体现了“景随步移”的艺术效果,将不同视点的印象统一起来,巧妙地组织了空间。

《千里江山图》在构图上,取平远之势。此外,高远、深远、平远多种构图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画面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引人入胜。

画面气象恢宏壮观,江山千里,苍苍莽莽,浩浩无涯,可谓名实相符。画中千山万壑,星罗棋布,大小高平,争雄竞秀,重重叠叠,俱浸于大江之中。山间高崖万丈瀑布直下,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

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水磨长桥各依地势,与山川湖泊相辉映。或见乱冈如积,岛屿相叠;或见汀渚绵延,群峰耸立;又或大江旷远,水天相接,长桥如带,峦岫冈势;

或低坡远处,淡岭遥设;或秀岩崚嶒,映带不绝。其山间岭上,有竹篱茅舍,庄园寺观,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间人物如蚁,不可胜数。论山河壮观雄伟之表现,前无古人。

百度百科-千里江山图

山水画的形成和兴起,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人们 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自晋代顾恺之创作了《庐山?图》后,山水画得以形成和兴起,山水画并成为“山水文化”的重要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辉煌。

百度百科——山水画

百度百科——中国山水画



高二下语文期末模拟试题

 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不妨看看高二下语文期末模拟试题,以下仅供参考!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驯服(xùn) 毗邻(pí) 宅邸(dǐ) 纡尊降贵(xū)

 B痉挛(luán) 商埠(fù) 皱襞(bì) 一哄而上(hòng)

 C犄角(jī) 忧悒(yì) 肖像(xiào) 冰冷砭骨(biān)

 D鬈发(juán) 瞥见(piē) 挨骂(ái) 千刀万剐(gu)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这棵树在冬天的夜晚独自屹立在空旷的田野上,树叶紧紧合拢起来,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树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

 B在低垂的、晨光熹微的穹苍下,几只寒鸦在禾捆干燥棚的屋脊上酣睡,老爷凝望着绿油油的冬麦地,地里阒无一人,只有几头牛犊在田间游荡。

 C他跨海来到非洲,只身穿越茫茫无际的撒哈拉沙漠,一路奇遇叠出,命运给了他种种启示,而梦想始终指引他策马前行。

 D人类忙碌的世界,仿佛停止了一切活动,蓦然间它变幻成一座可怖且孤寂的塑相。那时辰,在炎热炙人的辽阔无垠的天空下,唯有一个无言的大自然和她面对面静坐着。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千万不要把小说的虚构看得简单了,伟大的虚构,可以洞见一个非凡的世界,这可能是其他文体很难达到的。

 B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咏“如花美眷”,唱“似水流年”,孰不知如花美眷最怕那似水流年,此时哪怕再和美,都可能潜藏着变数与危机。

 C微消费的兴起,带动手机支付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增长。截至2013年2月,使用手机支付的网民数量已达45千万人次。

 D2013年1月发生在陕西富平的农民工下跪讨薪事件岂能悬而不决因为此事涉及2600多名农民工,政府不能让他们黯然神伤地回家过年。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据称,各大商业银行限制信用卡在支付宝网上交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套现可能产

 生的呆坏账风险,为此商业银行出台了一系列新措施。

 B虽然中美之间有关军费预算、亚洲地位的确定等诸多问题对骆家辉相对陌生,不过其

 出任驻华大使,表明奥 巴马政府更关注经贸事务,也更加务实。源:驻大使

 C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他的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天马行

 空般的叙述以及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了一个既现实又神秘的世界。

 D如果将平均主义 推广到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异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会扼杀人的

 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的写法。

 ①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荼”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⑤④⑥①③②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筛选信息,给“拍客”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皆宜。

 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与示例相同(保留“送你的时候”)(4分)

 送你的时候正是金秋,你的身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

 送你的时候

 送你的时候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微博粉丝”的兴起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粉丝”自身心理因素的驱动。美国社会学家卡茨认为: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心理需要。“微博粉丝”的出现也是源于这个群体的特定需求。“微博粉丝”对于名人的关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粉丝”相类似,是为了追逐体育明星、影视明星和媒体人物等偶像。偶像的身上体现了大众的梦想,并且为大众建构了生活的幻象。“粉丝”通过微博通信进行信息沟通,不再单纯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名人信息,而是通过类似直接的接触途径为自身带来直接的媒介体验,甚至于对自己产生认同。所以,“粉丝”关注微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满足情感的自我需求,并在名人偶像的形象中找到自我认同。

 劳伦斯克罗斯伯格曾撰文指出:“‘粉丝’对于某些实践与文本的投入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情感生活获得某种程度的支配权,这又进一步使他们对新的意义形式、快感及身份进行情感投入以应对新的痛苦、悲观主义、挫败感、异化恐惧及厌倦。”换句话说,“粉丝”对偶像“评论”,为其争取人气,照亮星途,既能获得一种投射在偶像身上的替代性满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实现。

 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虽然不像其他“粉丝”那样狂热,但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而成为“粉丝”的。我国几个门户网站微博开通以来,吸引了很多官方机构的入驻,这些微博上的信息无疑为关注它们的“粉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为“粉丝”节省了购买此类信息的人力和财力,而一些具有休闲娱乐特色的微博也为大众“粉丝”提供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传统的“粉丝”群体和社团要获得有关“粉丝”客体的信息,通常需由第三方提供,例如借助电视娱乐节目、广播和报纸的娱乐板块,或者是“粉丝”团能够接触到的明星的领导层提供的消息。微博的产生无疑舍弃了第三方这一环节,“粉丝”只需通过关注名人微博,就可以即时接收明星发布的所有消息,甚至可以在明星微博下进行“评论”,这就给“粉丝”创造出一种与名人直接互动交流的错觉。“粉丝”在这种错觉之下认为自己与名人多了一层社会关系,是熟悉的双方的彼此关注。

 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通过关注明星偶像的微博,接收信息或发表评论,可以得到貌似直接交流的其实是建立在心理错觉之上的快感体验。

 B“微博粉丝”精通现代媒体技术,热衷于使用微博、关注微博,以此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C关注机构官方微博和权威人士微博的“非忠实粉丝”对“粉丝”客体的态度,通常比专门追星的“微博粉丝”要冷静务实。

 D根据劳伦斯克罗斯伯格的观点,“粉丝”对偶像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调控自我情感的`作用。

 9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微博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它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会产生一定影响。

 B与传统“粉丝”相比,“微博粉丝”明星造势的手段和途径更为多样,他们的力量与作用也会日益受到明星的重视。

 C目前我国许多官方机构入驻着名门户网站,开通微博,表明官方已注意利用微博来扩大自身影响,促进社会信息及时发布。

 D“微博粉丝”到某明星的音乐新专辑发布会现场与明星面对面互动交流,有别于传统“粉丝”与偶像的交流方式。

 10概括“粉丝”关注微博的原因。(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小鸟

 [法国] 吉·塞斯勃隆

 在巴黎法兰西学院的一个院子里,长满了葡萄藤,这让整个院子看起来像个秘密花园。这些葡萄藤在阳光下,慢悠悠地爬上院子的红墙,有的还延伸到了窗户,把窗台装扮得清新怡人。正对着窗户,从葡萄藤中间露出一段管子,正好有一握粗,那纯白的外壳隐藏在深绿的葡萄藤中,远望去像碧天里的一颗星星。总之,它悄悄地藏在葡萄藤中,谁也不知道它通到哪儿,用来干什么。可是,有一只小鸟每年都来这儿做窝,它待在里面刚刚合适,就像一粒子弹装在枪膛里似的。它仿佛呆在它自己的王国里,感到很安全,很清净,还常常探出脑袋,用嘴玩弄一下葡萄藤,然后试试嗓子,接着就从早到晚都放开嗓子唱起歌来。附近一间办公室里有个年老的办事员,总开着窗户谛听。每天上午,他第一件事就是开窗,而下班前,他最后一句话就是对鸟儿说声再见。

 可是,有一天,工人来修理滑落在墙上的檐沟。“您爬上去以后,把那段管子给拔下来,它什么用也没有!”于是,鸟儿飞到别的地方藏身去了。在窗子边办公的那个老头儿觉得很不舒服,工作没精打采。过了好几天,他俯身到窗外,用手拨弄葡萄藤,才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么难受,这么阴郁……

 “见鬼!见鬼!”

 他擦了擦脑门子。“见鬼!见鬼!”他在这里工作四十年了。四十个春秋,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每天要写同样多的公文,每天有同样多的记录要归档,同样多文件要研究……四十年啦,而今天……

 他摘下眼镜、小圆帽和套袖,没有对他的同事们解释(他怕一提起来就发火),径自下了楼,打算去管理处诉苦。可是,走到半路他觉得自己心中的委屈似乎有些孩子气,而且这么做也决不会使他再听到小鸟的歌声。他又从原路返回办公室。一整天都压着一股火,还早退了二十分钟——四十年来,这还是第一次。

 过了不久,老公务员再也忍受不了这漫长、无聊的日子,便要求退休。不巧的是,只有他认识同办公室的那位女同事的笔迹。在发生了几次差错以后,那位女职员也不得不辞职。可是,二十年来,她说什么话都变成了习惯,对面那位职员虽然耳聋,只要看看她的嘴唇怎么动就知道她说什么。现在聋子失去了唯一的翻译,不能继续工作了,只得接着告退。

 然而,只有聋子一个人知道档案的分类法。他走了之后,档案出现了混乱,接手的人因此被解雇——当然并不是没有争吵,而是在这古老的房顶下发生了一起最为激烈的口角——该办事员工作效率很高,可是性情暴躁。他哥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也一起离职了,因为他们是科西嘉人。

 那位老兄十分高傲,说走就走,完全没有把工作交代一下。他本来是负责检查学士院房屋维修情况的。这幢房子年久失修,已经破旧不堪了。十月下雨的时候,房顶的檐沟坏了,雨水从天花板渗了进来,地板塌了,墙壁裂了缝。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变化,要不是一个人得病死了,一切还都看不出来。

 房屋破坏的情况发现时,已经来不及弥补。于是,人们扛来一个大型脚手架,靠在不太结实的墙上,把快塌的墙都推倒了。

 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冷遇,官方的建筑师忽然发现楼里有许多阁楼间、贮藏室和秘室——按他们的说法有许多“浪费了的地方”。文化部认为自己的房子太挤,扬言要把这座大楼拨归他们使用,法兰西学士院当然不答应。一大群法学家和典籍学家纷纷研究大楼的所有权,撰写回忆录。另一方面,人们又画了许多平面图,就这一争执交换了各种颜色封面的公文。也就在这个时候,维修工作中断,连脚手架也开始摇晃起来了。

 官司一直打到内阁。内阁声称若干年之后才宣布判决。有时候,夜里有几块隔板掉了下来,几段不结实的墙坍塌。

 也有时候,一位很老的老先生——看门的仿佛还能认出他——走进院子里,一面摇着头,一面长时间地观察这座破败的大楼。还有时候,一只非常小的鸟儿,唱着歌从这堆废墟上飞过。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家经典》有删改)

 11小说第一段中的场景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老公务员的形象。(3分)

 13小鸟飞走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情,请赏析这部分情节设计的妙处。(4分)

 14小说结尾颇有意蕴,请作赏析。(5分)

 15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邪正辨

 曾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戾于其始也有赏 戾:妨害

 B赏与咎无所委焉 委:依托

 C则必置之 置:放弃

 D乌有职其责者欤 职:职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乌知正者之为正 此天之亡我

 B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则谴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

 D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良庖岁更刀,割也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证辨明邪人、正人的方法和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时,一定要注意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

 B作者认为不知道方正的人方正在什么地方,奸邪的人奸邪在什么地方,在本质上都是因为不善于去考察分辨罢了。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3分)

 ⑵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1-22题。(7分)

 清 明 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②,士③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齐国有一人每天出外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③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21请结合诗歌首联、颔联说说哪些内容体现出“清明”时节的特征(3分)

 2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①孟 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②孟子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23两则材料都体现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2分)

 24简述两则材料哪些内容对当代政治还有借鉴意义。(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檐牙高啄;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秋声赋》)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滕王阁序》)

 (5)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最近,一篇题为“原来这些名言还有后半句”的文章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文中列出了许多常挂在人们嘴边的名言的完整句,还原了这些名言原本的意思,颠覆了很多网友以前的认识。

 比如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当然,没有那1%的灵感,世界上所有的汗水加在一起也只不过是汗水而已。”

 又如卢梭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其实后面还有半句:“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又如《论语》中的名言“三思而后行”,其实原文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认为做事不能过于谨慎多思,考虑两次就可以行动了。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中国山水画体现中国人怎样艺术精神

一、道家思想观

  山水画成为绘画的题材,用绘画的形式将山水,自然,物象,加以美化,艺术化,是受老,庄思想启发而来。老子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达到合协一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先天地生”,指宇宙的本源。是圣人从自然万物中发现总结了道,这叫圣人含道。圣人之道在物上也有体现,如《老子》第七十八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是自然现象,但圣人总结出了坚强的物体往往失去了生机,柔弱的物体则充满了生机。及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的人生道理。贤者品味由圣人之道所显之物象而得“道”,这叫贤者“味象”,“味象”要“澄怀”,有污浊之心难以体会万象之根本,叫澄怀味象。“澄怀”是继承了老,庄美学的思想概念,老子提出“涤除玄鉴”回归本然,庄子把它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建立了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宗炳说的“澄怀”就是老子说的“涤除”,庄子说的“心斋”“坐忘”也就是虚静空明的心境。宗炳认为“澄怀”是对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条件。“澄怀”才能“味象”,才能在空明虚静的状态中去从自然本体得到审美享受,宗炳把这种哲学思想应用到山水画创作上,提出了“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的思想。认为山水所以能吸引圣人游历,是因为它,质而有趣灵,体现精神本体的内在精神。“媚道”,意为争宠,宗炳把山水拟人化,由于山水因为形美,能和万物“争宠”,圣人之道更集中反映以山水画的形式体现,道家的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宗炳是山水画的开创者,他在《画山水序》中说到;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赌,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目。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他说昆仑山是很大的,而人的瞳子很小,如离山很近作画,则看不到全貌。退远望去,全山便可纳入视野之中,他在无数次探索中如何把真山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他发明一种透视取景法,就是拿一张透明的生丝片放在眼前,远映你要选取的景色,有点象今天外出写生时以手搭起来或把纸片挖空取景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西洋透视法早一千多年,而中国山水画却始终没有运用这种透视法,并且始终躲避它,反对它。宗炳的思想在画中的体现是,“竖画三寸,能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能体百里之远。这不仅是宗炳讲的透视原理及其运用,同时也体现了宗炳看待自然事物的美学思想。宗炳能在山水中发现其“趣灵”“感神”,是他对自然“澄怀味象”的深刻感悟,使自己的精神融入美的对象中,得到自由解放。他之能忘掉人世的功名利禄,这是他能澄怀的原因,也是他能澄怀的结果,这正是出自庄学的熏陶教养。宗炳寄托于现世的名山胜水,并把它消纳于自己的绘画之中,把庄学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越。中国哲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源于道。道者,“绳绳不可不名,复归于物,是谓于万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十四章》)“道”是个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宇宙本源,(《庄子>有宥》)认为只有通过静观过程才能观照到它。而美即道,它同样需要审美主体的静心观照才能把握。静观作为中国美学审美观照的方法,他把人们的审美向度完移至心灵世界之中。与西方艺术注重感觉经验,把绘画称为“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把一切审美活动都归人静心观照的疆域;(扬雄《法言》)中说;“夫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道出了言为心声,画为表意,静观始于审美主体以空诸一切的心境去凝神寂照孤立绝缘的物境,将二者融合而同归于大涤。因而心灵修养至虚静是审美观照实现的重要前提。(王原祁《鱼窗漫笔》)如果澡雪未尽,利欲熏心,满腹庆赏爵禄,非誉巧拙,创作时必然“扭捏满复幅,意味索然,便为俗气。”清人戴之在(《习苦斋画絮,卷一》)曰;“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有意盖不如无意之妙耳。”中国山水画是以儒,道,释思想的体现,他不是单纯的画景,而是通过画景创造中国山水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用他去观照自然,感悟生命。使人从自然宇宙万物的感性直观中获得一种特殊的愉快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境界。

二、以墨抒情怀

  山水画的风格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表现北方山水的雄浑高大或南方山水的秀丽景致,虽表现形式各异,但都采用了笔墨的表现方法,笔墨是山水画的精髓,就好比是音乐的音符,如果没有音符就不会有优美的旋律,没有笔墨就构不成独特的山水文化,所以笔墨是绘画之根。山水画笔墨的色彩观最早可追朔到老庄思想,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黑色是深远,神秘,微妙,难测,丰富的色彩。山水画是白和黑营造的世界,白不是死的空间,而是创造万物永恒运行着的道,如同庄子说的,“瞻彼阙者,虚室生白”。这“白”是“道”的吉祥之光,象征着生命的无限延伸。中国画的空白在意境上并非虚无,而是藏境。藏,使人由一点而想到更多的物象文化。清初画家箪重光在《画筌》里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现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齐白石画的虾,没有水草池塘但却令人感到满幅水溢。如果画上背景,终觉限于一个角度,并把自己缚在一个封闭的角落里,或者感到画蛇添足,而不画背景,则似邀游于画境之中,四面环顾,如饶前后,并令人遐思瞑想,回味无穷。“黑”,就是在笔墨处下功夫,坚守传神,尽心刻划,很抓笔墨生动的笔情墨韵,使物象与空白之处相映相辅,引起隐喻与联想,加强艺术感受。“知白守黑”,黑处则是更鲜明集中地表现形象使简约的画面取得丰富的联想。在笔墨组织上,白就是虚,疏,黑就是实,密,白与黑相互呼应,渗透,使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计白为黑,墨出形,白藏象。“知白守黑”,立足于黑,还要考虑到白,如恽寿平《南田化跛》所说;“古人用心在无墨处”,正是无墨之处,使画面松灵虚幻,当然,“白”的妙处,还在于“墨”的点醒,经营,才能更佳的艺术效果。庄子认为:“五色乱目”,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五颜六色的世俗之美,只能刺激感官,非真美。早期有隐士思想的画家摒去绚丽的“五色”代之而起的是“素朴”的水墨山水画,千余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墨,是中国画画家表现客观物象形神和表达作者主观情思的一种强有力的绘画艺术手段,通过水与墨的巧妙配合,运用正侧,拖逆,提按,顿挫,揉摆,泼墨,破墨,积墨,等不同笔锋,笔法和运墨的变化,可以创造出浓,淡,干,湿,实,虚,等极其丰富,千姿百态,妙不胜言的墨象效果。墨通过水的调和产生不同的墨象变化,表达出不同感觉情绪内容的墨意之美,使各种不同的墨象重迭交错,组成象交响曲般既有节奏变化,达到墨调的墨律之美。这种墨的墨意感与墨律美的高度统一形成了“墨韵”。“墨韵”能够结合“骨法用笔”和其他表现手段,鲜明地表现客观物象的“形神”和表达作者主观的“情意”这也就是“墨韵”生动。石涛在作品《丛竹散天芙蓉出水中提到;“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花叶宽;试看笔从烟里过,波澜转处不需完”。可以体会到他对水墨淋漓,墨中见笔的理解,同时也蕴涵了艺术对自然情怀。西方的风景是用黑,白,灰,光影,五大调子来真实再现自然,而中国的山水画是以“气韵生动”为核心,将诗,书,画融为一体来表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运墨而五色具”“五色”代替景物的黑,青,赤,黄,白五色,也就是以墨代色之意,还能表现空间远近,明暗阴阳,干燥湿润以至人品,性情等更丰富更复杂的内容。王维和吴道子也提倡“画道之中水墨为上”,的思想。在创作上没有受当时彩色绚烂的风气影响,而坚持走舍形悦影。以墨为主的道路,依据中国宇宙观和道家思想构造一种玄妙的空间意识。中国画靠笔墨来营造独特的空间意识,这空白有如老庄的,“道”自然“虚无”儒家的“天”。中国哲学中“虚”“实”是辩证运动的,中国绘画中的白与黑也是对立统一的。虚中有实,其表现就是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不同笔法和墨法产生的各种墨象,可以表达出不同的墨意和墨律,墨意感和墨律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墨韵”。故“墨韵”是形式也是内容,它是墨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墨韵”是墨本身的形式美的语言和节律,它配合用笔,造型,章法等艺术手段,为创造山水画“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地表现作品的主题和意境服务。山水画色彩的变化,基本上是“一色中之变化”注重单纯,讲究厚薄浓淡的微妙变化,这是由于中国画以墨为特色所决定的。因为驳杂的色彩和过多的装饰会破坏,防碍墨的表现,而一旦失去墨的作用,整个画面就会散漫分解,作品也就失去了韵味和表达意境的力度。

三、造自然物象

  中国画家运用毛笔和墨这两种简单的材料把山水文化发展到极为高深的地步,但他却有着和西方不同的观察方式。它采取的是“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的方法,在《系词传》有一段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言不尽意”是说在思想感情方面的局限性,但立“象”可以尽意,就是说,借助形象,可以充分地表达圣人的意念。“观物取象”在《系辞传》中是这样说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观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观物取象”是圣人根据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观察,创造出来的。用简单的横线排列出表现宇宙的深奥微妙的道理。“观”,就是对外界物象的直接观察,直接感受。“取”,就是在“观”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创造。“观”和“取”都离不开“象”。观物的方式也不同,不能固定一个角度,也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孤立的对象,而应该“仰观”“俯察”,既观于大(宏观),既观于小(微观),既观于远,又观于近。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天地之道,“万物之情”。“观物取象”的命题对于《易》象的来源,产生,方式作了说明。由于《易》象与审美形象有相通之处,因此这个命题也就接触到了艺术的本源。中国画家乐于山水之间,却不是带着写生夹,油画箱对自然做一笔一画的模仿,他不关心对象的数理形式,几何比例,色彩光线和物理时空,而是把自己进入宇宙万物之中,去体味道之苍茫,悠悠无限和纯净的自我胸怀。去感悟心灵的澡雪与美的观照精神,“钟隐卜居闲旷,结茅以养恬和之气,亦为画花竹禽鸟以自娱。”(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种独特的审美观照方法,决定了中国画家不是直接向自然索取创作母题,而是在自然中虚静养气,诱发灵感。一旦静观进入“不知我之为草虫,草虫之为我”(罗大经《鹤林玉露》)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李日华在(《怀麓堂诗话》)说;“终日处乔松修竹之下,未必能写松与竹”。这种注重创作精神感受和西方的模仿有本质的不同。静观的过程是一个物我相交相融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表象不同于西方绘画的典型表现,而是一种沁透画家情感的表象,物我表象。在情感思维的支配下,物我表象具有提炼,概括的品质。在客观世界中,抛开一切外在关系而存在的事物,使物我表象达到统一,中国画的抒情写物才能得到显示。中国画的用笔,各种点线皴法溶解万象超灵虚妙境,融诗心,诗境于画景,成为中国画一大特色。用毛笔勾的线条及墨色的浓淡直接表达生命的情调,透人物象的核心,其精神简淡幽微,“洗尽尘滓、独存孤迥”。“方士庶在《无慵庵随笔》里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比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比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中国画靠笔墨的黑白关系营造绝妙之意境。马远的,《寒江独钓》除一孤舟和老人垂钓外,周围一片空白,但空白并非虚无,而使你感到江水宽阔,烟雾生腾。中国靠墨营造的物象是开放的,流转的,无限的。不象西洋画表现的是一个有限的世界,静止的空间,内容被限一框之中,只能成为墙上装饰之物。油画的色彩在视觉上给观者带来急噪,不安的情绪。而中国画则以含蓄为美,墨分五彩,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欣赏山水画如同夏日喝到甘露,神清气爽,意韵深远。山水画体现的是小中见大,以少胜多,几株小树,几棵小草则表现一个独特的世界,方寸之间能感受到宇宙之大,在一景之中能感悟到“一草一天堂”一花一世界“的生命意义。山水画不是画景,而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寻求生命内在颐养和灵魂的安顿。

四、气韵和用笔

  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的两法,二者联系紧密,气韵需用笔来体现,用笔需气韵来贯通,所表现物象才能生动。“气韵”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气”之本义概括四种,其一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气,云气也。象形”。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即指一切气态物质。其二,《周易,系词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韩康伯注;“精气烟蕴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为变也。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聚集而成。其三,在《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古人认为精神是一种特殊之物,把精神称为神气。其四,魏晋时期把气来品评人的品格,学养。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高低,首要的是气,而气的不同又各因其体。曹丕这里说的“体”,指文气之本体,作者所禀之气质。上述四种含义是紧密相连的,有时是难以截然区分的。文艺作品之气,关联于作者神气,神气又关联于元气,元气又关联于宇宙所有之气。气与“理”与“性”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易,系词上》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又云;“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理与气,实即一体二称,为宇宙万物之根本。以世界物质之元而言则标为气,以万物之根本原理而言则称为理。理即是气,气即是理。谢赫所谓气韵之气,实际包含理,道,神等意义再内。谢赫认为,绘画艺术之妙,在于气韵生动,气既代表作品的精神面貌,同时又体现着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韵”,魏晋新造字,始见于晋代吕静所作《韵集》。北宋许铉校定《说文》时收入《新附》部分。《说文,新附》云,“韵,和也。从音,元声。晋以来,谈论人物多讲究韵,韵在人便是指其言辞答问,动作节奏,音容形貌所呈现的某种风度意态。后来韵的概念从评论人物引用到评论文艺作品,指作品的风致意味。谢赫把韵的概念引用到评论绘画方面,指绘画作品的风致意味,即画家通过形象处理,笔法节奏,色墨构置等,使画面上呈现的某种风致律趣和仪表态度。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评陆绥画,“韵致遒劲而飘举,故而风采飘然。风采飘然主要是评说神韵的,即是风度翩翩而超然洒脱之意。气和韵关系非常密切,气和韵在绘画中气的意义是关系内在本质方面,韵的意义则趋向于作品外在仪表意趣方面。没有气,韵就无从着落,富有韵,作品就更为动人。”气韵生动”是指绘画作品通过形式结构描写手法所体现内在本质和精神。

五、笔墨的蒙养

  “蒙养”一词出于《易蒙》一书,蒙以养正,圣功也。意为,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蒙养”是本体对自然事物的感悟,用心关爱自然才能赋予天地万物之灵性,对生活的认识要有“内养”情怀,以达到对于自然的领悟进而容入主观趋于升华的过程。用今天的话说;蒙养意味着把握自然美及其规律加以艺术处理,进而创造以反映画家情思意境的艺术美。山水画家决不是被动地模仿“万物之具体”而是以造化为我用,借物以写心,也就是把生活,自然,艺术美加以统一,达到掌握艺术创作的主动权。在艺术创作中,画家要摆正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把握绘画美学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和目的,其过程主要始于画家对自然的审美感受,经过体会自然,培养意象,构成意境,进而创作艺术形象,实现画家的畅神和观者的欣赏双原望。石涛和荆浩一样认为,山水画家以造化为师,提取山川之“质,实”,故曰“笔非生活不神”,同时,山水画家还须有由不知到知的蒙养亦即艺术概括提炼的功力,方能所领会山川之“华采”,故曰,“笔非蒙养不灵”;而成功的山水画家无有不是,如荆浩所云;“物之实,取其实”,“物之华,取其华”,二者兼备,才是“有笔有墨”才能‘尽其灵而足其神,达到固“华”而“灵”,以质取神。在山水画的表现上,“笔取气得其阳刚之美,墨取韵得以阴柔之美,所以墨妙的空灵内蕴,需有“蒙养”方得自然之灵气。山水画发展到清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已非常完善,是复古,还是创新,石涛为此作了划时代的总结,他认为,艺术就是生活,笔墨是源于生活的感悟,艺术形式并非直接而来,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山川脱胎予也,予脱胎予山川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于大涤也。艺术家对生活的“蒙养”,要去除玄鉴才能达到艺术的本然。山水画不是求“似”而是求“真”,如;郭熙云;“度物象而取其真”真与似相对,真者,气质惧盛,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是事物的本质。董其昌提出“邱壑内营”,同样是指艺术家用心感悟自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真正实现物象和精神的超越。绘画止于“形似”作到生活与蒙养两结合,达到“不似之似”的艺术境界。他总结了“一画之法”这个最高原则,他在《画语》中写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也。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此一画收尽鸿蒙之外,即万万笔墨,未有不始于此终于此,惟听人之握取之耳。”“一画论”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层面含义;其一,“一画”首先是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和美学范畴,指宇宙万物和艺术世界的生成,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一如老子所说;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刀物。其二,“一画”又是关于艺术法则或创作发法的范畴,指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和形式法则,即一治万,万法归一,其三,“一画”也常常用来表示更为具体的概念,也就是中国画里一笔一画这个最基本的语言要素,无论精致小品还是鸿篇巨制,未有不始于此的。这三个层次又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笔墨手段是为了创造绘画形象,绘画形象又是为了表达天地万物和主观的思想情感,石涛曰;绘万物自然,吾道一以贯之。因此石涛的美学根源,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又一次发挥。他认为,笔墨之技巧不是来自古人,而是来自山川万物之具体,大自然即是我师,体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笔墨要当随时代。“蒙养”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和提炼,画家要深入生活才能感悟到自然之精华,才能领略到笔墨的实质表现。在居室之中只临摹画谱,是体会不到大山大水之奥妙,更体悟不到山水画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境界。如不深入生活笔墨则会变的干涩乏味,毫无生气,笔墨只有得自然灵气才能显山川之峻秀,林木之活力。笔墨不仅仅是绘画的表现形式,关键是通过笔墨了解了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根源和中国文人的精神气魄。山水画和中国文化血脉相连,相依为生,中国文化和画山文化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它是展示中国人风骨精神的一种特有表现形式。

关于“高二语文试卷中国人的山水观选择题”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Copyright © 2008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