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安禄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安禄山是什么原因被人杀死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禄山是在叛乱中被自己的儿子暗杀的,那么如果他不死能够推翻唐朝的统治吗?我觉得就算安禄山不死也是很难推翻唐朝的。
安禄山的叛军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对比唐朝的其他政府军并没有什么优势。许多人觉得安禄山在战争初期能够势如破竹的占领长安,就是因为他掌控了唐朝近半的兵力,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安禄山当时兼任了三镇节度使,而当时唐朝共有十镇节度使,总兵力大约是在五十万人左右。而安禄山控制的三镇兵力最多也就是15万。
在战斗力方面安禄山也同样不占优势,当时唐朝的主要敌人是吐蕃和突厥,对这两个地方用兵的次数是最多的,那里的军队才是唐朝真正的精锐部队。而安禄山所掌控的三镇是用来震慑契丹等小型部落的,真正经历的大战并不多,所以在士兵的战斗经验上,安禄山所拥有的军队是无法与唐朝西边的军队相比的。
安禄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尝试拉陇右节度使入伙,但是当时的陇右节度使对安禄山并不感冒,当时的各个武将对于安禄山这种人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好感的。
安禄山起兵之时,西北方的四位节度使有三位当时在长安,所以当安禄山起兵的时候本该用来制约他的西北方向兵力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不过到了757年时,安西陌刀营回援,与同来援助的回纥骑兵仅仅一战便歼灭了叛军六万,彻底将叛军打散,第二天就收复了长安。
安禄山前期之所以能够长驱直入的攻进长安,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的唐朝兵力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边防军,另一种时中央驻军。唐朝虽然很强大但是周围强敌也不少,所以这些边防军大多都是精锐不多。而中央的驻军多年不闻战鼓声,多数人都没真正的上过战场。这样的士兵与安禄山的边防军相比战斗力当然差远了。
安禄山之乱
安禄山之乱指的就是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末年和唐代宗初年的,由唐朝的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企图夺取李唐统治权的政治都乱,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因为发动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所以被称为是安史之乱,也被称为是天宝之乱。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这一次叛乱又安禄山在范阳城的骑兵而起,安禄山的军队气势如虹,取得了许多胜利。安禄山指挥叛军攻打洛阳、潼关等地,打算直指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了,但是潼关地势险要所以不容易攻破,但是因为唐玄宗的错误判断,导致潼关也失守了。于是唐玄宗就带着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等人逃到了马嵬坡,在这里发生了马嵬坡事变,士兵杀死了杨国忠,高力士绞杀了杨贵妃,太子李亨自行继位,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后来唐军和叛军又在睢阳僵持了十个月之久,唐军使安庆绪的几十万兵马受到了牵制,于是郭子仪方能收复了两京。这样叛军无力南下,李唐天下才得以保全。睢阳之战,可以说是安史之乱中的转折点。后来安禄山被严庄和安庆绪密谋给杀死了,叛军的战斗力急转直下,安禄山接连打了许多败仗。后来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又收编了安庆绪的部队,自己又开始出兵叛乱,后来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最后以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而告终,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最终结束。
安禄山叛乱安禄山是唐朝最著名的叛乱“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手握重兵,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叛乱,导致唐朝的国势直线下降,还做了两年的瞎眼皇帝。安禄山叛乱之心早已有之,在就在范阳城里修筑了雄武城,在里面贮藏兵器粮草,为叛乱做准备。
《杨贵妃秘史》中徐锦江版安禄山
杨国忠因为与安禄山不和,于是多次向唐玄宗表示安禄山要叛乱,唐玄宗派了人去范阳查看,安禄山贿赂了这个人,让他回去说好话。但是这个举动也加速了安禄山叛乱的步伐。公元755年的俄时候,唐玄宗察觉到了安禄山的异心,于是就让安禄山进京,但是安禄山以病推辞了,唐玄宗要给他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命令他出席,安禄山还是推辞了。
同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就在范阳起兵造反了,假借皇帝的名义要进京杀死杨国忠。安禄山治军严谨,而且还培养了一帮死士,朝廷的队伍也常常吃败仗,后来安庆宗被杀死之后,安禄山恼羞成怒杀进了陈留城。后来叛军杀到荥阳,一路继续挺近,唐军就形同虚设。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僭越称帝,国号叫燕国。五月,南阳节度鲁炅率领荆州、襄州、黔中、岭南兵卒十万多人,在叶县城北边的河跟叛军将领武令作战,唐军全军覆没。潼关守不住,唐玄宗逃往西蜀避难,十一月,派遣阿史那承庆打下颍川,满城烧杀。
称帝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57年,安禄山被自己的大臣还有儿子给杀死了,之后安氏一族的势力也就弱了,安史之乱也被草草平定了。
安禄山儿子安禄山有名有姓记载的儿子有十个,分别是安庆宗,安庆绪,安庆恩,安庆和,安庆余安庆则,安庆光,安庆喜,安庆v和安庆长。但是很多儿子在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也就安庆宗、安庆绪、安庆和与安庆余几人在历史上有较多的文笔来记叙。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当初唐玄宗察觉到安禄山的反叛之心的时候,就准备用给安庆宗赐婚为民,命令安禄山进京来观礼,参加宴会,但是安禄山却将推辞了。公元757年夏天,唐玄宗就把李唐宗室女荣义郡主赐给了安庆宗为妻子,安庆宗也因此定居在了长安。同年十一月份安禄山就起兵叛乱了,安庆宗最后的结局也是被唐玄宗给赐死了。
安禄山的二儿子是安庆绪,安庆绪精通骑射,是安禄山麾下的一员大将,也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安禄山称帝之后安庆绪就被封为了晋王,但是安庆绪也是杀死安禄山的元凶之一,与严庄等人密谋杀了安禄山之后就自己当了君主。之后安庆绪在与唐军的对阵之中接连败北,尽管以死相拼也不能挽回叛乱军的颓势,后来退出了洛阳,逃亡到了邺城。之后史思明收编了安庆绪的部队,被史思明用绞刑给杀死了。
安禄山的第四个儿子,名叫安庆和,公元756的时候被封为了郑王,在公元758年的时候被唐肃宗给处死了。就算历史上没有记载,我们也大致能够想到,安禄山的儿子落在了里唐皇帝的手里,八成是没有什么好结局了。
安禄山的嗜欲首先要解释一下“嗜欲”的意思,嗜欲就是指追求肉体感官上的追求和享受,古话就有之,“嗜欲者,伤身、败德、破家、覆国之本。”所以说,嗜欲如果不加以皆知,就会成为人们事业成功路上的障碍,如果有人利用了人的这个弱点,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身败名裂。
安禄山
而安禄山就是这样一个嗜欲极重之人,这一点从“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这句话中就能够看出来。而且从安禄山的体重就能够看出,至少在“吃”这件事情上,安禄山的嗜欲一定是强的。因为安禄山是一个大胖子,安禄山晚年的时候体重到达了三百三十斤左右,之所一直这么胖,也都是因为吃出来的。所以贪吃的嗜欲也毁掉了安禄山的健康,安禄山晚年满身的毒疮,而且还有眼疾,一身的病痛也使得安禄山性情暴躁。
另外安禄山也是一个贪色的嗜欲的人,因为安禄山亲生的儿子就有十一个,还别说女儿了,而且在野史的记载中,安禄山和杨贵妃也都有一些不正当的关系。可以说,安禄山也是一个在美色上面有非常重嗜欲的人。
另外安禄山还是一个非常贪财的人,据记载,安禄山铁蹄所到之处,都会将公家的钱财洗劫一空,这种做法显露除了安禄山十足的贪心,最重要的是安禄山贪图权势,所以才会想取李唐江山而代之,所以种种的嗜欲导致了安禄山的死,安禄山也可以说是死在了自己的嗜欲之上的。
安禄山之爪说起“安禄山之爪”这个典故,这其中还有许多内幕,说起来也算是安禄山的桃色新闻了,这个桃色故事还是跟四大美人之一,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有关的。
安禄山画像
据说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关系非常不一般,安禄山把自己包裹在襁褓里面,强行装嫩,然后命人把自己抬到杨贵妃面前叫杨贵妃妈妈,然后杨贵妃就有把他收作了义子,也是不理解他们两个人这是什么恶趣味。
而且唐玄宗赐安禄山能够在华清池中沐浴,所以杨贵妃和安禄山两个人就经常趁着唐玄宗不在的时候就在清华池中嬉戏。杨贵妃叫安禄山扮成婴儿的模样,还让人做了一个巨大的摇篮,把安禄山装在里面,玩这种角色扮演游戏。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玩出了感情,所以就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其实说起来也是正常的,安禄山体格强壮,身强体壮,比起和杨贵妃差好几轮的唐玄宗来说是强多了。
有一次两个人在华清池嬉戏的时候,安禄山用力过猛,不小心把杨贵妃胸前的皮肤给抓破了留下了痕迹。这下子杨贵妃就没办法和唐玄宗解释了,于是就用锦缎把胸部给遮了起来,据说这块锦缎就是现在文胸内衣的前身了。所以“安禄山之爪”指的就是安禄山不下心抓破杨贵妃的这个故事,放到现在来说,安禄山之爪大概就是咸猪手的意思了。想想也就一千多年的时间,咸猪手都能被称为典故了。
安史之乱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不仅改变了大唐王朝的命运,甚至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走向。
安禄山本姓康,他母亲是个突厥巫婆。安禄山的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给突厥将军安延偃。后来,他继父的部族败落离散,他和几个哥们逃离突厥自谋生路,给自己改姓为安。
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造反。当时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叛军一路摧枯拉朽,高歌猛进,35天后占领洛阳。然后利用玄宗失误,攻破潼关,占领长安。玄宗皇帝仓皇出逃,逃跑途中士兵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感染疮疽加失明
安禄山的造反生涯很短暂,他第一年造反,第二年称帝,第三年,就被他儿子杀了。
安禄山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
据《旧唐书》记载:“禄山以体肥,长带疮。及造逆后而眼渐昏,至是不见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疮甚而中罢。以疾加躁急,动用斧钺。”
疮和疽,都是皮肤软组织的感染。根据这段记载我们知道,安禄山作乱时的健康状况其实非常糟糕,他身上常有各种皮肤软组织感染,以至于曾为此中途罢朝。更糟糕的是,他造反以后视力逐渐下降,最终失明。
在长期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失明的折磨下,安禄山变得非常暴躁易怒,动不动就打人杀人。甚至连他的丞相严庄和心腹宦官李猪儿也都随便打,令两人苦不堪言。
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娶了唐朝的荣义郡主,定居长安。安禄山造反后,安庆宗被唐玄宗杀了。老二安庆绪一直跟着他南征北战,甚至还救过他的命,一直自视为安禄山的继承人。但安禄山宠爱幼子,这令安庆绪非常不满,而且很恐慌。
不堪安禄山毒打的严庄和李猪儿与安庆绪合谋,由李猪儿动手把双目失明的安禄山砍死了,之后在床下挖了一个几尺深的坑,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埋了。
300多斤的体重
除了“长带疮”和双目失明外,安禄山还有一个很严重的健康问题:肥胖。安禄山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很胖了。他在幽州节度使张守?手下的时候,张守?常嫌他太胖。为了不让上司嫌弃,安禄山只好控制体重,不敢吃饱饭。到后来没人管的时候,他的体重就彻底失控了。
晚年的安禄山有多胖呢?史书记载他“腹大垂膝”。他体重三百三十斤,走路时只有用胳膊向上提起自己的身子,才能动脚。每次换衣服,服侍的人得把他的大肚子抬起来,然后才能给他系上腰带。他骑马上朝的时候,中间必须换一次马,否则马会被压垮。给他买坐骑的时候,得买那种负重整整五石还能跑起来的,否则就不能用。
肥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失明,这三者综合起来,很明确地指向一种疾病: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由于微循环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很容易发生皮肤软组织感染。所以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以免出现毛囊炎等小的皮肤感染病灶,一旦出现要及时处理,避免感染扩散。唐代没有空调,安禄山又是个大胖子,一到夏天肯定每天大汗淋漓。古代卫生条件比较差,人们的卫生习惯也不好,安禄山又是个四处征战的军人,很容易出现小的皮肤感染灶。
而糖尿病眼病,则是糖尿病患者最痛苦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一般在患病十年左右出现眼底病变,从出血到视网膜脱落,直至最终失明。
随着视网膜血管反反复复地破裂出血,会出现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各种瘢痕修复过程被启动,视网膜上会形成增殖膜。增殖膜的本质是一种瘢痕,它会逐渐挛缩拉紧。由于眼球内壁是一个球面,增殖膜一旦收缩得过于严重,就会扯破视网膜,甚至把整个视网膜给扯下来,造成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一旦脱落,除非及时给予医学干预,否则患者会彻底失明。
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和部下合谋杀死。
安禄山自范阳起兵后,身体越来越胖,病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当了皇帝后,由于饮酒及纵欲过度,眼睛也得了病,慢慢的什么也看不清了。后来身上又长了毒疮,疼得他每日焦躁不安,脾气越来越暴躁,经常无端的把左右侍从鞭打一顿已缓解他自己的疼痛。
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
安禄山的长子叫安庆宗,原来在长安做官,安禄山起兵后,被唐玄宗杀了,二儿子安庆绪,跟随安禄山起兵打仗,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深得安禄山的喜爱。
可是不久,安禄山又娶了一个妃子段氏,生了一子叫庆恩,安禄山宠爱段氏自然就把对安庆绪的喜爱转移到庆恩身上,安庆绪本以为长兄已死,等安禄山一命归天,自己就可以登上皇帝宝座了,可是眼见安禄山把宠爱转移到庆恩身上,不禁嫉恨交加。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
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双目失明,床头经常挂着一把刀,等他发觉刺客时已经难得起身,床头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摇着帐幔大喊道:“这人是我的家贼呀!”喊罢就断气了。于是在床下挖了一个好几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埋了。全无哭丧之类的安葬礼仪。
扩展资料
安禄山死后,与史思明等被河朔旧将与士卒奉为圣人。安禄山部将田承嗣投降唐廷,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予朝廷,唐朝封为魏博节度使,为了安定北方人心,他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四人立祠,号为“四圣”。
773年,田承嗣向朝廷要求拜相,唐代宗派内侍孙知古要求他毁了“安史四圣”的祠堂,田承嗣乃毁之,唐廷为褒奖他,授其同平章事。 到唐穆宗长庆年间,河朔旧将与士卒称呼安禄山、史思明为二圣,时任卢龙节度使张弘靖为改变这种风气,下令扒开安禄山的墓并毁其棺,引起河朔旧将与士卒的不悦。
安禄山自称为“光明之神”的化身,并亲自主持粟特人聚落中群胡的祆教祭祀活动,使自己成为胡族百姓的宗教领袖。他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团聚辖境内外粟特胡众,利用“光明之神”的身份来号召民众。大量蕃兵胡将追随安禄山起兵反叛,不能不考虑“光明之神”感召的精神力量。
百度百科-安禄山 (唐朝历史人物)
安禄山(703年~757年) 安禄山的资料
中文名:安禄山
国籍:唐朝
民族:粟特
出生地: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
出生日期:703年
逝世日期:757年
职业:三镇节度使、大燕皇帝
安禄山?安史之乱发动者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姓氏本应读作亚历山大,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很不安分的商人。
安禄山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长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安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这个人就是安禄山的军师高尚原。他为了实现自己人上人的梦想,就鼓动安禄山造反,因此也可以说安禄山是高尚原实现梦想的工具。
首先,提起安禄山,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非常熟悉,毕竟安禄山折腾出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安史之乱。大家都认为安史之乱罪魁祸首就是安禄山,其实这样想也没有错,安禄山是带头,但是有一个人也要算进去,这个人就是安禄山的军师高尚原。
其次,高尚原本来名字是叫高不危,从小家境就不好,母亲依靠乞讨来养活他,他也非常有志气,知道母亲的辛苦,从小就用心学习,成绩都是排前面的,大家都很看好高尚原,认为他以后肯定可以做大官的。还有高尚原也认为自己肯定会出人头地,不会一辈子这么默默无名,吃不饱,穿不暖的。
接着,高尚原的名气打出去之后,就有人把高尚原推荐给安禄山,安禄山得到高尚原之后,发现这个人果然是个人才,每次高尚原出的主意,都可以让安禄山取得想要东西。随着长久的相处,安禄山就越来越相信高尚原,只要是高尚原说的,安禄山都不怀疑,都认为高尚原是为自己好,因此高尚原鼓动安禄山造反。
最后,安禄山听了高尚原的一席话,觉得自己现在大权在握,帝王又不管事,正是自己夺权的好机会,从而安禄山跟高尚原就密谋起来,两个人配合天衣无缝,就是没有想到老天爷没有站在他们这一边才失败的。但是大家想一下,与其说安禄山造反,不如说是高尚原为了实现自己人上人忽悠安禄山而已,也可以说安禄山就是高尚原实现人生巅峰的工具。
“安史之乱”指的是安禄山、史思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安禄山是混血胡人,通晓6种蕃语,史思明是他的同乡,两人在一起长大,在一起当过互市郎(唐代边疆与少数民族贸易中的经纪人),后来又都在幽州节度使(管辖今北京市一带地区)张守畦部下当军官。
安禄山不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权位和势力,还想爬上更高的位置。他于是就挖空心思来进一步博得唐玄宗的欢心,取得唐玄宗的信任。有一次,
安禄山深知唐玄宗好战喜功,就多次使用阴谋诡计,诱骗和坑杀了成千上万的奚人和契丹人,或者把他们押送到京城献俘,或者割下他们的脑袋去报捷。为了迎合唐玄宗和杨贵妃奢侈享乐的欲望,安禄山把从各地搜刮来的奇禽、异兽、珍宝、玩物络绎不绝地派人送到长安的皇宫中。
安禄山的心思果然没有白费。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唐玄宗封安禄山为东平郡王,这是唐朝开国以来封给胡人的最高爵位。唐玄宗还下令在京城里给安禄山建造了极其豪华的府第。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安禄山把一个心腹部将留在长安城里当坐探,随时把朝廷中的动静密报给他,为叛乱进行准备。他以范阳(今北京市西南)为根据地,在城北建筑了一座雄武城,广招兵马,制造武器,屯储军粮。他还从部将中提升了500多人任将军,2000多人任中郎将,用这种办法来收买人心,培植叛乱的爪牙。最后,他从亲信当中挑选了史思明等人,充当谋士和心腹,作为指挥叛乱的核心力量。
安禄山叛乱的迹象逐渐明显起来,朝廷的一些大臣和其他一些节度使也逐渐察觉到了。他们多次提醒唐玄宗,要玄宗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可是玄宗怎么也不相信,反倒说:“安禄山这个人,我待他不薄,他怎能反叛我呢?咱们东边和北边的边境,还要靠他来守,你们不必多担心。”
眼见着安禄山的势力逐渐壮大,统率着重兵18万人,占当时边镇军队1/3还多,杨国忠感到自己的宰相交椅已经岌岌可危了。他一方面加紧在唐玄宗面前游说,另一方面暗中查询安禄山安插在京城的探子。杨国忠查出了安禄山派在京城的探子,并处死了他们,这下激怒了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10月,安禄山派到京城奏事的一个官员从长安回到范阳,向安禄山密报朝廷的情况。安禄山与心腹密谋之后,召集他的15万大军,出示了一份据说是使者带回来的圣旨,宣称:“有圣上密旨,令禄山带兵入朝铲除杨国忠!”11月初一,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兵15万,号称20万,在范阳举行反叛,向长安方面进发,揭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腐朽的唐王朝在军事上毫无准备,既无可用之兵,又无可用之将,只好命大将封常青、高仙芝招收市井无赖之徒,前往抵抗,但新招之兵,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安禄山连败唐军,一路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逼长安。
叛军得逞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长安,这时候,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是真的反叛了。他匆忙调兵遣将,部署平定叛乱,可是这临时凑起来的部队,仓促上阵,哪里是叛军的对手?尤其是潼关失守后,长安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
杨国忠主张出逃蜀中,于是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些皇亲大臣出走四川。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军士鼓噪不前,骚乱中杀死了杨国忠,并强迫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可奈何,忍痛派人缢死了杨贵妃。随后,唐玄宗跑到四川成都去了,安禄山军队占领了长安。
安禄山的军队十分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叛军进入长安后,即纵兵大抢3天,长安成了一片火海。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即位,改元至德,帝号为肃宗。他任用郭子仪等大将,调集了西北各路军队,准备反攻长安。公元757年,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他的长子安庄绪本应为太子,但安禄山却想立夫人段氏生的儿子为太子,为此安禄山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唐军趁机收复长安、洛阳。安禄山留守河北的大将史思明也暂时投降了唐军。
公元758年,唐朝正打算消灭史思明力量,史思明又起兵反叛,占据魏州(今河北大名)。同年,唐肃宗派郭子仪等20万大军围邺城(今河南安阳),史思明带兵直趋邺城,援助被围的安庆绪,打败了唐军。史思明胜利后,乘机杀了安庆绪,自己当了皇帝。接着史思明又攻陷洛阳。不久,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安史集团内部的争权残杀,使力量大为削弱。唐军趁势收复洛阳。
公元762年,唐肃宗死,子李豫继立,是为代宗。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又借回纥骑兵,以其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以仆固怀恩为副元帅,率军相继收复洛阳、河南等地。
公元763年初,史朝义手下的几员大将先后投降了唐朝,史朝义走投无路,穷赎自杀(也有人说是被部将诱杀)。至此,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终告结束。
这个人就是安禄山的军师高尚原。他为了实现自己人上人的梦想,就鼓动安禄山造反,因此也可以说安禄山是高尚原实现梦想的工具。
首先,提起安禄山,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非常熟悉,毕竟安禄山折腾出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安史之乱。大家都认为安史之乱罪魁祸首就是安禄山,其实这样想也没有错,安禄山是带头,但是有一个人也要算进去,这个人就是安禄山的军师高尚原。
其次,高尚原本来名字是叫高不危,从小家境就不好,母亲依靠乞讨来养活他,他也非常有志气,知道母亲的辛苦,从小就用心学习,成绩都是排前面的,大家都很看好高尚原,认为他以后肯定可以做大官的。还有高尚原也认为自己肯定会出人头地,不会一辈子这么默默无名,吃不饱,穿不暖的。
接着,高尚原的名气打出去之后,就有人把高尚原推荐给安禄山,安禄山得到高尚原之后,发现这个人果然是个人才,每次高尚原出的主意,都可以让安禄山取得想要东西。随着长久的相处,安禄山就越来越相信高尚原,只要是高尚原说的,安禄山都不怀疑,都认为高尚原是为自己好,因此高尚原鼓动安禄山造反。
最后,安禄山听了高尚原的一席话,觉得自己现在大权在握,帝王又不管事,正是自己夺权的好机会,从而安禄山跟高尚原就密谋起来,两个人配合天衣无缝,就是没有想到老天爷没有站在他们这一边才失败的。但是大家想一下,与其说安禄山造反,不如说是高尚原为了实现自己人上人忽悠安禄山而已,也可以说安禄山就是高尚原实现人生巅峰的工具。
关于“安禄山”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