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首诗歌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古代的诗歌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上阕写所见,下阕写所思。上阕景中含情,下阕情寓于景。
所以这样分上阕下阕
诗的前半部段。
阕,中国汉字,读作:què。该字主要字义是停止的意思,又作为量词使用,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词一般都分上下阕。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片)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是因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
片与片之间(或阕与阕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上阕和下阕有意思不同的区别,位置不同的区别和作用不同的区别。
词谱中有个专用名词“阕”,这是填词的术语, 一首词称为一阕,双调词的上下两段,称为上阕和下阙。
词一般分为两部分,即上阙和下阙。阙是片、段的意思,上阙是指上段,下阙是指下段。
词分上下阕源自唐朝杜甫的《登高》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落日笼山脚,飞禽逐鸟行。无人信高处,唯有题诗处。”
这首诗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即前两句;下阕即后两句。后世诗词中,一般指诗歌的前两句或后两句,或是古诗的两个句段为一阕。常常用于对古诗词的熟悉以及创作的参考。同时,也有一些现代诗歌作者在创作诗歌时采用分阕结构,将诗歌分为上下两部分,使整首诗歌更加严谨。